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丨加速科研创新发展 推动“新引擎”提档升级

发布日期:2023-03-13点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年来,青岛校区科研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锚定国家战略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深入落实学术兴校战略,推动科研创新发展。2022年,青岛校区实到科研经费达6.66亿元,创历史新高 自2017年以来,青岛校区实到科研经费达23.43亿元,实到科研总经费和自然科学经费每年都保持20%以上的速度递增,为下一步推动青岛校区“新引擎”建设提档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一、聚力创新,平台建设提质增效

(一)持续推进现有平台整合重组,谋划培育新的科研平台,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供给能力。

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重大显示度科研产出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曲音波教授等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的“玉米淀粉及其深加工产品的高效生物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荣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聚焦整合重组,多次参加科技部、教育部等国重重组政策及方案研讨,学习研究已经重组成功国重实验室的经验和做法,与兄弟高校、相关企业共同探讨谋划实验室重组方案;聚焦产业创新需求,已与青岛啤酒、华熙生物、齐鲁制药、华大基因等头部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基础。2021年,由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获批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糖药物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与澳门大学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山东省药学科学院联合建设了“中药糖工程与检测技术联合实验室”,与行业优势企业合作共建了 “山东大学-福瑞达生物医药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梅晔生物医药研究中心”、“山东大学-赛克赛斯生物材料联合实验室”。校区现有的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均保持较好运行态势,密码技术与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植物发育与环境适应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粒子物理与粒子辐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均以良好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评估,激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验收。

2022年,校区新增了数链融合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物质创制与能量转换科学重点实验室,新增EDA数学科学实验室、海洋生态环境实验室、网络计算实验室、科技考古实验室4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室,青岛市海洋污染物防治重点实验室、青岛市生物医学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市多维智能感知与认知计算重点实验室入选“青岛市重点实验室”

图:山东大学数链融合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二)提高站位,高质量推进人文社科科研机构创新发展。2022年,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中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在105个基础研究类基地中排名51,取得显著进步;“公共安全战略研究中心”和“社会治理研究基地”入选首批“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智慧国家治理实验室”和“黄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与机制研究文科实验室”入选首批“山东省高校文科实验室”。法学院设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聘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原所长谢鹏程教授为中心主任。

(三)用好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中华文明探源”等文化工程取得新成绩。

校区依托文化遗产研究院发挥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优势,系统布局“考古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力提升文物考古领域学科建设和创新能力,以焦家遗址、两城镇遗址、大辛庄遗址等大型中心聚落遗址为抓手,大力推进“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重大文化工程,回答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李占扬教授团队在河南灵井发现的鸟雕像化石获评“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了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项目,出土、出水一批包括中国瓷器在内的珍贵文物,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证。

利用校区三大学科集群优势,依托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研究院),围绕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键问题,校区组建了智慧国家治理实验室,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推动国家治理研究协同创新,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实验室入选了首批“山东省高校文科实验室”

(四)汇聚大人才,持续推动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校区现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含双聘)7人,海外院士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特岗教授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青年长江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高层次人才引育成效显著。自2017年以来,人才类基金项目获批数逐年递增,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4人、优秀青年项目8人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19人、优秀青年项目18人

二、聚力谋划,有组织科研硕果累累

(一)持续强化“从0到1”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2022年度,校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16项,立项金额6670万元,较上年度增长20%,其中,杰青项目1项、优青项目2项、重点项目5项;获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17项,立项金额共2693万元,较上年度增长44%,其中,面上项目24项、青年项目77项、杰青项目4项、优青项目8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4项,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科研成果产出硕果累累2022年,校区刘俊霞、刘汝涛、高宝玉、岳钦艳、张建、李春霞、夏光敏、苗俊英、王金星、张举仁、卢建仁、BELL,DANIEL A.共12位学者入选2021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SCIE收录论文997篇、EI收录期刊论文625篇、CPCI-S收录论文33篇、CSSCI收录论文138篇、SSCI收录论文38篇;微生物技术研究院马翠卿教授、高超教授牵头完成的成果拟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李春霞教授、微生物技术研究院王海龙教授获“第十二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近三年来,校区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分别为208件、322件、422件,年均增速达30%以上。

(二)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实施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断加强。2017年以来,校区共有2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落地,其中千万级以上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项,累计获批国拨经费2.92亿元。2022年度,青岛校区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项目获批总国拨经费0.5亿元,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6项,获批国拨经费0.65亿元,一批引领性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持续在校区涌现。

 

(三)着力提升思想引领能力,打造原创思想策源地。2022年校区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共立项209项,较上年度增长70%,纵向项目立项3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重点、一般、青年项目9项;横向项目立项173项。2022年“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山东大学获批5项,并列全国高校第3位,其中青岛校区获批3项,作出重要贡献。2017年以来,校区累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累计获批研究经费500万元。

(四)心怀“国之大者”加强智库建设,咨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入围CTTI(中国智库索引)2022年度高校智库百强。县域发展研究院一项成果获评CTTI智库最佳案例(示范案例)、一项成果获CTTI智库优秀成果一等奖,公共治理研究院一项成果获CTTI智库优秀成果一等奖。“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入选CTTI来源智库。设立“山东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院”,服务国家战略,对接支持青岛上合示范区建设。欧洲研究中心承担智库研究重大专项。校区4篇研究报告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数十篇研究报告被中央部委、山东省采用,高水平智库成果实现新突破。

图: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入选CTTI高校智库百强

(五)回应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主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依托山东省政府、中国科协和山东大学共建的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以服务黄河国家战略和山东发展为导向,新设立“黄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为全国首家在高等院校设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专业机构,目前承担6项合作项目,合同经费700万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中心”出版《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及其多样性》等3部专著,完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年度报告(2021)生态保护分报告》。

三、聚力融合,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一)深化产学研合作,以科技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近五年来,校区千万级合同额以上的科技合作项目共7项。2022年,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王萌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合同金额2600万元;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迟连利教授课题组对多糖、糖蛋白结构与构效关系进行解析与评价,分别与烟台东诚药业集团、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健友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持续开展科研合作,2022年新签订横向科研合同金额共1810万元,累计签订合作协议金额4000余万元,授权了2项国际专利、6项国内专利。

(二)“从1到10”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不断提高。主动谋划与政府和龙头企业联系,共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助力高质量发展。2022年度,通过专利许可、转让等方式,校区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总额达4565万元,全校7项千万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校区占据了2项。2022年,环境学院常景彩教授牵头与西海岸新区管委会、青岛达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山大达能低碳绿氢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绿氢产业技术、装备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建设4大中心和1个人才基地,按照共建协议,西海岸新区管委会提供项目启动资金1000万元,我校与青岛达能环保设备股份公司以“F掺杂HSPC熔渗Mg-Tm复合储氢技术开发及应用”为第一个合作项目,项目立项经费500万元。

四、聚力开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一)成功举办第三届山东论坛。2021年10月,第三届山东论坛在校区举办,论坛主题为“共享未来:百年大变局中的东亚”,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国际秩序大变局中东亚的人文、经济、社会、法律、政治和公共治理等方面的问题,为东亚区域未来的合作与发展谋求共识,对推动东亚地区乃至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非、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徐浩良、韩国高丽大学原校长廉载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王利明等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二)举办山东大学科技创新大会-女科学家论坛,营造开放交流、崇尚学术、尊重学者、弘扬创新的良好氛围。论坛以科技女性独特的视角,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阎锡蕴院士、曹晓风院士、王小云院士、陈子江院士等8位高层次女科学家,围绕“科学向未来,巾帼展风采”主题,交流思想,分享智慧,大力宣传女科学家的典型事迹和科技女性的卓越贡献,展示了科技女性敢于挑战自我、勇于创新进取的优秀品格,进一步推动了女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激发了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女性科技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坚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师生科学素质,发挥科学传播引领作用,积极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2022年,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省级学会为依托,开展了山东省科普示范工程项目“山东大学微生物科学与技术科普工作室”项目,成功申报了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相关信息在央视、新华网、光明网等主流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国重室的科普影响力和社会号召力显著提升,产生了热烈的反响;举办了学术交流年会、“生命·新知”科普联盟成立仪式、公众开放日活动,以“走进科技 你我同行”为主题开展了科技活动周、科技活动月等形式丰富的科普活动,学术年会环节线上线下近500名师生参加,公众开放活动直播累计观看人数6000余人,点赞1.6万余人次,一系列科普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

五、聚力协同,服务青岛高质量发展

(一)多措并举争取青岛市各类支持,校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攀升。

校区自启动运行以来,面向各单位持续开展了青岛市科技惠民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青岛市“双百调研计划”项目申报,累计获批金额300余万元,2023年首次开展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2022年,校区首次申请并获批了3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

近几年来,校区多位学者被授予青岛市各类科研奖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倪寿清教授、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卞小莹教授先后获第十二届、十三届青岛市青年科技奖。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白智全教授等主持的项目“室内高效可靠无线通信传输优化设计研究”获2020年青岛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环境研究院王文兴院士、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黄卫平教授、微生物技术研究院李盛英教授先后获评2019年、2021年、2022年“青岛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法学院周啸天教授,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王元亮副教授、李进涛副教授,文化遗产研究院尹凯副教授、赵永生副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张立群教授,获“青岛市第三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法学院周啸天教授、赵恒副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赵坤副研究员,获“青岛市第三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加强属地咨政服务,大力推动智库建设,以科学研究支撑属地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属地科学发展。打造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人权研究中心、县域发展研究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院、公共治理研究院、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等智库,为地方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设立《山东大学(青岛)智库快报》,组织专题研究报告报送青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青岛市相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速科技成果的属地转移转化。为贯彻落实青岛市“硕果计划”,面向校区各单位累计发布企业技术创新需求518项;聚焦“海洋强国”国家战略,对接属地主管部门、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啤酒集团、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等属地单位,开展了多次科技成果洽谈会、合作沙龙、科技成果直通车等成果宣介活动与交流活动。推进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和孵化器建设,持续推动山东大学青岛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已与蓝谷管理局签订协议建设山东大学蓝谷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作为山东大学青岛产业技术研究院先期启动部分,基地已经正式运行并入驻了5个团队。

新时代新征程,校区科研工作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和校区党工委工作部署,围绕2023年重点任务,积极谋划青岛校区大项目申报、大平台建设、大成果凝练、大团队组建工作,进一步提升思想引领能力、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供给能力,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重大需求,乘势而上、勇毅前行,攻坚克难、追求卓越,推动各项科研工作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奋力开创校区科研工作新局面,为学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突破作出校区贡献。


作者:陈姿良